top of page

極端的過勞母親?不為人知的乳牛一生

「乳牛」並非一種動物品種,命名背後,顯現的是牠們終其一生為人們泌乳服務。乳牛的一生依循著一套固定公式。經由人工授精篩檢,讓乳牛生育小母牛,並分開飼養管理,小牛喝奶粉長大,成牛後一旦發情,則進入配種、懷胎、分娩、泌乳的生產循環。臺灣乳牛平均一生懷胎2至3次,若出現繁殖障礙、泌乳狀況不甚理想等等問題,讓牧場端認為投資不符成本時,則會被淘汰,送往屠宰場成為國產牛肉。

是公主?還是過勞奶媽?

​台灣乳牛的一生

出生

人工授精的篩檢,確保生下小母牛,

若生下小公牛,則送往肉牛業。​

為了妥善管理、確保乳源,

​剛生下來的小牛將離開媽媽身邊。

周齡

​出生後約14個月成熟,

若出現發情徵兆,即開始配種。

life2.jpg

極端的過勞母親?不為人知的乳牛一生

  「乳牛」並非一種動物品種,命名邏輯的背後,顯現的是牠們終其一生為人們提供泌乳服務。乳牛的一生依循著一套固定公式。經由人工授精篩檢,讓乳牛生育小母牛,並將兩者分開管理、飼養,小牛喝奶粉長大成牛後,一旦開始發情,則進入配種、懷胎、分娩、泌乳的生產循環。在臺灣,乳牛的一生平均懷胎 2 至3次,若出現繁殖障礙、泌乳狀況不甚理想等等問題,使牧場端認為投資不符成本時,則會被淘汰。淘汰後的結局大多是送往屠宰場,成為國產牛肉。

是公主?還是過勞奶媽?

​台灣乳牛的一生

life2.jpg

因為一出生就離開媽媽身邊,

​我喝的ㄋㄟㄋㄟ也是奶粉泡的喔!

出生

人工授精的篩檢,確保生下小母牛,

若生下小公牛,則送往肉牛業。​

為了妥善照顧、確保乳源,

​剛生下來的小牛將離開媽媽身邊。

周齡

​出生後約 14 個月成熟,

若出現發情徵兆,即開始配種。

life3.jpg

一隻泌乳牛通常一天要擠兩次奶,

​否則脹奶會造成牛牛的不適!

初次

懷孕

人工授精成功後,​懷胎約 280 天。​

初次

​分娩

成為泌乳牛!​泌乳期約 300 天。​

另一趟旅程的開始

從生乳到市售牛奶

二次

懷孕

分娩後兩個月,持續觀察發情期,​再次人工授精。​

生乳

剛從乳牛身上擠出來的牛奶

剛榨出來的牛奶並不適合人類直接飲用,牧場在收集之後,會暫時儲存起來,等待乳品廠收購。

乾乳期

在分娩前兩個月,將開始與泌乳牛

分開飼養。​​

乳品廠

​收購生乳,並標準化、均值化

此時的飼養重點,由「產乳」轉為營養攝取、生理修復,是乳牛的黃金照護階段!

如果沒有照顧好的話,就可能會影響泌乳及下一次懷胎。

不少牧場選擇與乳品廠商簽約,將產出的生乳販賣給乳品廠。各家牧場的生乳會在乳品廠商的工廠進行標準化、殺菌。

由於每家牧場的生乳風味略有差異,要經過乳品廠統一調整之後,才會有每一瓶口味都一樣的牛奶哦!

二次

​分娩

再次泌乳!

牛奶

銷售至各通路

​將殺菌完畢的牛奶裝瓶、裝箱,銷售至各通路,就變成大家常見的瓶裝、罐裝牛奶啦!

再次​懷孕或...

​淘汰

觀察發情期,若出現繁殖障礙、

泌乳情況不理想,淘汰送往屠宰場。​​

牛牛的結局

台灣的乳牛一生平均懷胎 2.2 次

5.4 歲便會從生產端淘汰,送往屠宰場。

成為大家餐桌上那碗使用國產牛的牛肉麵。

 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教授徐濟泰表示,乳牛在接近分娩期間,身體狀況最不好,「要生出四十公斤的小牛,消化道被擠壓,分娩前吃不下,但這時需要更多的養分,養分入不敷出。」動社指出,在這樣能量失衡的狀況下,乳牛如果沒有受到妥善的調養、照顧,容易引發各種疾病。

  深耕動物福利研究的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榮譽教授 John Webster,在《動物福利:蹣跚向伊甸》(Animal Welfare: Limping Towards Eden)書中指出,乳牛是所有農場動物中,最不被人道對待的,是「極端的過勞母親」。相較肉豬、肉雞的飼養是快速養肥而送往屠宰場,乳牛得先經過一連串妊娠與泌乳的過程,泌乳期間也得持續懷胎,以確保乳源穩定;如此不斷重複的生產,讓乳牛蒙受健康風險。

乳牛健康窘境:怕熱、獸醫少、牛舍濕滑

  如果乳牛處於不健康的窘境,我們恐怕也難心安理得飲用牛乳。如何讓牠們盡量過得舒適,甚至轉型為友善畜牧?身為消費者又能發揮什麼力量?

  鮮奶廣告常見乳牛在闊綠草原上悠哉行走,情境根深蒂固於大眾腦海,但其實這並非臺灣畜牧的實情。臺灣土地面積有限,畜牧業往往為集中式的圈養,乳牛大多生活於牧欄當中。

1-3.jpg

臺灣乳牛住在精緻化管理的牧欄,吃著牧場悉心準備的營養糧草。(攝影/張智翔)

  圈牧對於牛奶品質裨益良多。成立牛奶公平貿易「鮮乳坊」品牌、平常於全臺各個牧場巡診的獸醫師龔建嘉表示,精緻化管理的牧欄,能確保每一頭牛吃得足量、吃得營養,如此一來生乳的品質自然更好,臺灣牛奶完全不輸歐美地區。不過,牧欄也有缺點,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副教授鍾德憲指出,乳牛在草原行走時,青草能夠清潔蹄縫的髒污,牧欄的水泥地即缺乏這樣的功效,因此蹄部比較容易發炎,引發蹄病。

  另外,牧欄的地面平坦、常因清潔而濕滑,應該鋪上柔軟的墊料,否則牛隻容易滑倒受傷。但是墊料的成本高,例如臺南梅桂牧場表示,僅僅占地 0.7 公頃的畜舍,鋪設軟墊便花費了上百萬,後續的維護、汰換皆是成本。當牧場的牛奶不論品質優劣,皆由大型乳品公司統一定價收購時,酪農也就沒有動機去改善飼養環境,以提升牛奶的品質。

  臺灣主要飼養的乳牛是荷蘭牛,黑白斑點相間,經過長期育種,產乳量高。荷蘭牛比較適合生長在溫帶乾燥涼爽的氣候。然而臺灣酪農區多分布於中南部地帶,潮濕炎熱的環境讓牠們處於熱緊迫,就像人們中暑一樣,會影響乳牛的健康跟飲食攝取,也降低泌乳量和受孕率。因此牧欄的通風與降溫設備的設置,就變得相當重要。

1-4.jpg

為了降低乳牛躺臥時的悶熱感,彰化豐樂牧場特地設置涼爽鬆軟的「水床」,讓牠們休息時更舒適。(攝影/張智翔)

  臺灣大型動物獸醫人力不足,是乳牛福利路途上的一個關鍵障礙。目前照顧臺灣四千多頭乳牛的龔建嘉表示,比照日本一名獸醫照顧一千多頭牛,臺灣應該要有七十位獸醫,但由於工作辛勞、技術門檻高,獸醫還必須配合酪農場的作息,因此目前全臺僅有二十幾位。

  獸醫過少使得乳牛遭受病痛時,牧場會選擇向藥廠獸醫購買藥材,自行採取醫療行為。但藥廠獸醫未必具備臨床經驗,也無法親眼就症狀進行診斷,導致形式合法卻未必能真正對症下藥。

每個人都有責任:乳牛福利由整個社會協力推動

 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統計,臺灣飼育著 6 萬多頭泌乳牛,每年生產近 40 萬噸的牛乳,是民生仰賴的重要產業。一百億的經濟產值背後暗藏陰影,乳牛、酪農業面臨上述不為人知的種種難題。

  看見熱緊迫、專業獸醫不足等現況,僅是乳牛福利之路的起點。轉型友善畜牧不單單是牧場端的責任,被鼓勵常喝牛奶、喜歡喝牛奶的我們,早就默默參與了這項大工程,在無意間成了壓迫乳牛的共謀之一。

當我們喝著牛奶,喝的是六萬頭乳牛的福利之路。

牠們與友善畜牧的距離,留待整個社會關心、協力拉近。

1-5.jpg

牛犢在成牛後便將進入一連串的生產循環,牠們的福利之路需要每個人的關注。(攝影/張智翔)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