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牛福利:
要的是基本,還是天堂?
關於動物福利的多方觀點
學者
我的動物福利 >
讓牛的居住環境更舒服。
獸醫師
我的動物福利 >
能夠維持正常生理機能。
動保團體
我的動物福利 >
以動物為主體,
看待他們的天性跟需求。
牧場經營者
我的動物福利 >
站在牛的角度,什麼比較好。
牧場經營者
我的動物福利 >
善待生產工具,不會去虐待牠。
英國農場動物
福利委員會
我的動物福利 >
動物福利的「五大自由」
FAWC頒布動物福利的五大自由
1.免於飢渴與營養不良的自由
2.免於身體不適的自由
3.免於疼痛、受傷及疾病的自由
4.有表現自然行為的自由
5.免於恐懼、沮喪及鬱悶的自由
看不見的經濟動物福利
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認為,動物福利應以動物為主體,正視牠們作為一個生命的天性和需求,而非將牠們視為純粹的生產工具,像機器一般,可以無止境地配合人類。
我們和動物的親近程度難免有所差別,進而影響動物福利的認知與落實。
「經濟動物在動物福利、動物保護的議題上,是相對而言最難(推動)的。」陳玉敏表示,由於每個人從小在「牠們生來就是要給人類吃、服務人類」的價值觀中長大,經濟動物的福利挑戰了人們習以為常的口腹之慾和飲食習慣。
在臺灣,起初側重的是流浪動物福利,防範飼主的狠心棄養造就牠們流離、死去。經濟動物的友善畜牧較不受到重視,即便 2015 年和 2017 年分別發布雞蛋、豬隻的《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》,也因不具強制性,難以真正落實。
酪農業課題遠比蛋雞複雜。說到蛋雞福利,我們很快能想到「格子籠」改革,並與食安息息相關。住在狹小籠舍的母雞無法振動翅膀,驅除寄生蟲,雞農因而採用芬普尼等藥劑防蚤,卻導致雞蛋驗出藥物殘留。相較之下,乳牛福利未具備如此明確的癥結點,絕非強硬規定乳牛都應該在戶外活動就好,值得被關注的方向更多。
建立照顧文化,讓乳牛福利接地氣
對於動社的調查,許多酪農反駁,乳牛是他們的資產,怎麼可能不愛惜、更不可能故意苛待牠們。陳玉敏表示能夠理解產業端的說法和考量,動社並非要求大眾抵制鮮乳,重要的是共同建立「照顧文化」,資源不一的牧場願意就現有的條件去改善環境、消費者知情自己喝下的牛奶是怎樣被生產,才能讓臺灣乳牛過得更好,我們也喝得更安心。
目前英國、紐澳等乳業大國已制定乳牛福利規範,如紐西蘭1999年頒布《動物福利法令》,並持續修訂相關規範。當中《乳牛福利規範》( Dairy Cattle Code of Welfare)即明訂飼養上的最低要求,舉凡農場設施應使乳牛受到緊迫或傷害的機率降至最低、進行人道犧牲時應使其盡快失去知覺等等,若有違反將被起訴。
正參與臺灣乳牛福利指南制定的徐濟泰教授強調,不同國家的環境不一,飼養方式、農場設施等等皆天差地遠,動物福利講究的並非一味參考外國經驗、與國際接軌,重要的是在既存的條件下,看見臺灣在地情境的不足與可能,進而建立本土化的動物福利規則。
乳牛福利規範必須吻合在地需求,讓「照顧文化」成熟。圖為相較傳統牧場,更加挑高設計的牛舍,以利通風
(攝影/張智翔)
規範制定上,徐濟泰認為應先討論「要的是基本,還是天堂?」譬如蛋雞福利指南不具強制力,成效便相當有限,結果就是動保團體認為雞農不夠配合、雞農則覺得難以達成,雙方皆不愉快的尷尬局面。乳牛福利若要落實,一開始低標準但強制要求,過程協助酪農場逐漸改進、或逐漸增加必要項目,是折衷的可行之道。
動物福利對於酪農業來說並非僅僅是提高生產成本的苦差事,鍾德憲副教授表示,在澳洲「業界會出整個經費的一半,政府一半,找學者做(動物福利研究)。」澳洲業界之所以願意投資,便是因為看見動物福利帶來的效益。
「乳牛福利」效益一把罩
產業面:少傷少病更長壽、產乳量 UP UP!
善待乳牛,能夠降低傷病率,一方面避免生病的乳牛產下的生乳品質不佳、無法上市的經濟損失;一方面降低淘汰率,提升牠們的使用年限,也就有更多的懷胎次。臺南梅桂牧場和彰化豐樂牧場皆表示,相較頭兩個胎次,後面胎次的產乳量明顯更多。澳洲墨爾本大學動物福利科學中心進行一系列乳牛福利的實驗,也發現產乳量因為福利規範的落實而提升,例如大型放牧場在擠乳時會將牛群集中,擠奶前可能要等待長達四小時之久,如果集中地提供足夠的空間讓乳牛躺著休憩,有助產能提升。
梅桂牧場沈月春表示,一頭牛養兩年約需 33 萬元成本。將牛養大所費不貲,透過福利之實踐,能讓牠們健康延壽、產乳量更多。豐樂牧場黃常禎認為改善牧場環境是「善的循環」,「花錢對牛好,牛長得健康舒適,牠自然會回報你產能跟使用年限,你花這些成本就會有好的成績,善的循環讓牧場經營更上軌道!」
消費面:牛奶品質升級,喝得更安心!
「動物福利是概念,消費者只會接受具體的價值。」龔建嘉獸醫師表示。他創立公平貿易、單一牧場直送的鮮乳坊,要求並協助合作的牧場,達到品牌所制定的福利規範,包含飲食採水、環境建築、管理和健康四大面向,確保牛群處在合理健康的體態。體細胞是判斷鮮乳品質的主要標準,他們發現,如此產出的鮮乳確實使體細胞更少,風味也更香甜。
近年來講究地產地銷、生產履歷等等食農名詞,希望拉近消費者與產地的距離,透過理解食物是如何來到我們手中,進而心安、認同並購買支持在地食材。
乳牛福利的落實,能讓我們知悉自己飲入的牛乳並非牛媽媽的辛酸淚。另外,小農鮮乳的強項在於能夠溯源單一牧場,不若大品牌是多個牧場的鮮乳混合而成,消費者清楚從產地到餐桌的流程,喝得更安心。尤其 2025 年將免關稅進口紐西蘭液態乳,勢必衝擊本土酪農業。黃常禎認為牛奶的食農教育非常重要,「消費者認同本土的鮮奶,才不會被國外鮮乳價格給誘惑。」
珍惜乳牛!重構人與動物的關係
生活處處取之於動物,用之於動物。如此依賴動物的關係不應該淪為濫用,淪為對生命的切割和宰制。我們自認不會成為迫害動物的共謀,但可能太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,缺乏發現,不曉得自己無意間成了幫兇。
當我們拒絕動物皮毛大衣、魚翅大餐、棄養貓犬,對於幾乎是民生必需品的牛奶也應該抱持一定警醒,喝牛奶並不是罪過,但應珍惜喝下的每一口,理解並支持友善飼養,讓動物的生命與人類的需求永續共存。
既存的酪農業問題是一時難以撼動的巨牆,每個人都貢獻了一小塊磚、一小塊瓦。只有我們開始理解、在乎現況,並且在行動上有所改變,巨牆才可能出現鬆動,讓塌落的磚磚瓦瓦拼築成台灣六萬隻乳牛的福利之路。